村官很难脱得了农民身份,即使工作有能力,实践中有成绩,顶多到了村长或者村支部书记的位置就算是最大的进步了。“工作干得再好,身份还是农民”,使得当下一些地方的“村官”感觉工作没激情、少动力,也使一些有为者不愿脚踏实地的做村官,另谋高就,鱼跳龙门。
村是最基层的单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最终得通过村这一最基层组织来贯彻落实。村官一般是土生长,当地的村情风俗,村民的喜怒哀乐都了如指掌,再则村官大部分都是村民信任,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人物,其言谈举止更贴近农民,更贴近于农村,其号召力,感染力不同凡响,村官的素质好差,积极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村的走向,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输送到乡镇公务员队伍,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997年后,从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渠道一度基本封闭,而从优秀村干部队伍中定向分批招录乡镇公务员,则为优秀村干部重新打开一个发展通道。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项人事制度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它不仅受到村官们的欢迎,同时也将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
从村官中铺设一条招录公务员的通道,也是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实事。村官要想进步为乡官,就得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思想,只想当乡官,不想办实事的思想,庸才、“南郭先生”都将望而却步,由此村民将得到更好的服务,农村的工作将更为有序的展开。
村官能够考公务员,犹如给村官们吃了个定心丸。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看到希望,许多有识之士就会从动摇不定,到安营扎寨,工作上有了劲头,政治上有了奔头,将有力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些工作就会由以前“推着干、哄着干、宠着干”变为“主动干、创新干、比着干”,优秀“村官”考公务员无疑是良好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村官积极性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