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忧与思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12-08 00:00
刚刚结束的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吸引了全国考生多达53万人。一项调查表明,时下最受莘莘学子推崇的职业首选为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这个现象不禁让人想起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情景。
进机关吃皇粮,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疑是最好的职业。但时至今日,公务员职业日益升温乃至“高烧不退”,恐怕就不那么正常了。众所周知,公务员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有的地方甚至长期拖欠公务员工资。公务员职业之所以“吃香”,除了就业形势严峻外,主要还是人们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在作祟。再加上公务员工作相对清闲、稳定,有职有权的岗位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并且这些“外快”随着资历和职位的升迁还会与日俱增,自然是其他社会从业人员难以比拟的。
既然各地报考公务员的行情日趋火爆,各家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自然随之看涨。耳闻目睹各地出台的公务员录用标准,真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单从学历层次上看,有博士的不要硕士,有硕士的不要大本;至于大专、中专生这类“低档次”人才,“免进”招牌早已在机关高高挂起。与之相应,一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也拼命地往机关里挤。由此带来人才高消费导致人才高浪费。一些地方录用公务员时,非博士、硕士不取,使用中却安排他们在一般性岗位上从事打电话、抄报表的工作。这肯定不能说是人尽其才。
现在,众多学子争当公务员,机关设定高门槛。一方面说明报考者大多希望通过考试竞争走上公共管理岗位,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则表明公务员职位对一些人仍具有某些不便明言的诱惑,从中也让人看到了现行机关管理和公务员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与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现状来比较,显然,其他职业流动性正在加快,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标准,而机关单位仍是一潭死水,人员只能进不能出。于是乎,求稳妥的择业心态,常常会抹煞人们开拓进取的信心。从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公职岗位“含金量”诱人来看,说明社会上“官本位”意识仍大有市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也远未匿迹。再看公务员工作压力不大、福利待遇不低,表明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不高、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的现象仍然存在,而社会保障机制还有亟待完善之处。
不言而喻,报考公务员趋热,机关入口门槛不断加高,凸显了应聘者求职无门和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两难尴尬,更让人对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失控和结构不当产生深深的反思,对当前人才市场灰领和高级蓝领人才空前紧缺这个高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的苦果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迫在眉睫。笔者以为,新的人才观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尽量减少和避免“人治”因素,倡导人人都可成才,营造每个岗位都有发展前途的氛围;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衡量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彻底摒弃“官本位”观念,进而形成人人讲创造、人人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吴学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