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实施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04-17 22:48

  凡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昨天,大连市人事局发布消息:即日起,《大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今后,大连市3000余家事业单位中,除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七种特定情形之外,其余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均将在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内,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

  《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将实行回避制度。

  公开招聘确立备案制度

  大连市人事局综合法规处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对政府所属事业单位进人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坚持公开招聘中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备案制度。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备案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市属事业单位的招聘,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制定招聘方案,报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二是县(市)、区属事业单位的招聘,由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招聘方案,报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三是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籍人员的,须报省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聘。

  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统一组织招聘。

  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成立招聘工作组织,其成员可由本部门或用人单位人事(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职工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负责招聘工作的具体实施。

  高层次短缺人才可直接考核

  《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应当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事业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

  招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制定招聘方案;招聘方案备案;发布招聘信息;审查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考试;公布成绩;考核;身体检查;根据考试、考核和体检结果,确定拟聘人员;公示招聘结果;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具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经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根据本市引进人才的有关规定,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的;具有与岗位相一致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符合国家政策性安置的;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的;因保密需要不宜公开招聘或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岗位的;根据有关规定在系统内进行岗位交流或竞争上岗的。

  应聘无竞争比例岗位将取消招聘

  招聘方案由市属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经同级编制部门同意用编、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后,发布招聘信息。

  招聘信息应当载明招聘岗位、招聘数量、招聘条件、招聘办法、报名和考试时间(时限)、内容和范围、报名方法等需要说明的事项。招聘信息原则上应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发布。

  应聘人员可以采取现场报名、网上报名或现场和网上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名应聘人员限报一个岗位,报考同一岗位的要形成竞争比例,当同一岗位的招聘人数与应聘人数没有形成竞争比例时,取消该岗位的招聘或进行调整。

  报名时用人单位或组织招聘的部门应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聘人员应如实提供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等相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聘人员,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报名。

  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期限未满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以及受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用人单位不接受其报名。

  考试内容主要是招聘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工作技能。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

  岗位与面试人数比例不低于1:2

  《办法》中规定,考试原则上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科目与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

  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对各类应聘人员的笔试内容应各有侧重。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笔试内容,应以实际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为主;工勤岗位的笔试内容,应以实际岗位所需的操作理论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为主。笔试成绩应设定及格分数线。

  面试人选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照拟招聘岗位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不低于1:2的比例确定。确定的最后一个人选笔试成绩并列的,均参加面试。

  应聘人员考试总成绩按照笔试和面试成绩权重计分法计算,具体权重比例由组织考试部门在制定招聘方案时确定。

  考核和体检公示期为7~15日

  《办法》规定,参加考核和体检人选将依据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职数1:1的比例确定。总成绩并列者,按面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确定考核和体检人眩

  对考核对象,用人单位应对其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核。

  负责招聘部门应当对考核合格的人选组织体检。体检的医院应是县级以上有相当资质的医疗机构,或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对考核或体检不合格者,用人单位不得聘用。由此产生的招聘职位空缺或因应聘者自愿放弃等原因出现的职位空缺,按照考试总成绩依次递补。

  考核和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名单应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日。

  用人单位根据考试、考核和体检结果,提出拟聘用人员名单,填写《大连市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登记表》,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完备用人手续,签订聘用合同。

  在职的拟聘用人员,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应提供与原单位解除聘用(劳动)合同的相关证明。

  招聘过程实行回避制度

  《办法》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实行回避制度。凡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招聘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同时,严格招聘纪律,对有下列违反本办法情形的,必须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应聘人员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的;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考试题目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员违反规定私自聘用人员的;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影响招聘公平、公正进行的;违反《办法》的其他情形的。

  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对违反本规定招聘的受聘人员,一经查实,应当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予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其他相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不按照本办法招聘而进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人事、编制等部门不予承认,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并严肃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对在招聘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属于人事争议仲裁受案范围的,可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市人事局就《办法》答记者问

  昨天,大连市人事局综合法规处就为什么要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以及公开招聘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记者: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文件?

  人事局: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人员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必然要求。2005年底?熏人事部第6号部长令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都要实行公开招聘。根据人事部6号令的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本《办法》。

  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扩大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视野,拓宽选人进人渠道,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保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打好基础;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的程序,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监督;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就业平台,维护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事业单位客观公正地选用人才。

  记者:在建立公开招聘制度中主要应遵循哪些原则?

  人事局:在事业单位建立公开招聘制度主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进人上公开透明,着重规范制度、条件、程序和权限。二是坚持单位用人自主权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公开招聘制度在招聘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人员资格审查、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在政策指导和监督方面强调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通过对公开招聘方案、程序的监管,达到控制进人数量、提高进人素质的目的,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三是坚持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事业单位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在招聘工作管理上,实行招聘方案备案制度,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分类上,主要是要求考试科目、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不强求统一,主要考查招聘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四是原则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办法》对公开招聘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范,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同时赋予基层操作上的自主性,各县(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办法》确定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