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复习攻略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02-13 00:38
  2006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即将举行。昨天记者特地专访四位资深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请他们梳理撮要,以供诸位迎考者参考。
  《公共基础知识》耐心梳理 融会贯通
  南京大学李永刚副教授认为,与“国考”只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方式不同,“省考”一直将“公共基础知识”列为单独考试科目。从录用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和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省考”命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考查的范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文写作与处理”等十五门以上的基础学科,面广量大;第二,考查的内容多为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难度不大;第三,考查的方式主要是从识记、理解和分析、应用等方面考查应试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考试的题型将在11种形式中选择4—6种,既有客观性试题,又有主观性试题,加大了不确定性;第五,考查的重点为马克思主义基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文写作与处理、法律知识,这四科分值占总分的80%左右。这些特点也会在今年的考试中延续。
  从《公共基础知识》(非法律部分)的学科特点和公务员考试的基本要求来看,今年“省考”各科分值配置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础的考查重点仍将是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考查近来有案例化趋向,考查的重点主要涉及行政道德、行政监督、行政法治、行政职能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要特别注意对《公务员法》的熟练掌握。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考查注重操作性,考查重点是常用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特别是请示、报告、通报、通告、通知、函等文种,内容涉及格式规范(包括眉首格式、主体格式、版记格式)、行文规则和表述要求,考点较细。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充分注意《公共基础知识》(非法律部分)的这些特点,精心准备。首先,要克服浮躁和畏难心理。《公共基础知识》所涉科目的宽泛性要求考生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各科知识(特别是重点科目)作耐心梳理,过于功利和浮躁的心理是这类考试的大敌;《公共基础知识》所涉知识的基础性,使得考点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其次,要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公共基础知识》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要求考生必须理清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整体上把握各科的知识体系,举一反三,这样既便于记忆,做到事半功倍,又能够加深理解,利于综合运用。
  侧重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法律能力的考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对此,南京大学法单锋副教授认为,今年《大纲》中关于法律部分的内容表述跟往年比无任何变化,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法律能力考查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仔细研读参考书和法条,做到深刻理解、举一反三,这样在做题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二是看书学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死记硬背,注重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案例分析题,从多个角度理解法律的精神;三是注重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等。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把握规律加强训练
  南京大学王强教授认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尽管考点作出局部调整,但并不表明难度降低,从“国考”看,有越来越难的趋势。200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A、B类)中,《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确实使不少考生“落马”。不仅整个试卷难度加大,而且出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新题型,如在“图形推理”部分试题中嵌入数字推理,形成图形与数字复合的新题型。传统的图形推理,一般都是图形的形状及其空间位置的变化,新题型突破了这个传统,2005年又出现了“拼图”新题型。许多考生在此耗费不少时间、失分不少。
  从《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试的趋势看,广大考生要把握规律,精心备考。首先,要以平常心态应考。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做好考前的如下准备:一是考前要了解其实施方法和程序,答题卡和草稿纸的使用方法,答题时间的分配等,以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研究题型特点、答题的思路与某些题型的答题技巧,以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进行必要的训练。考前一定要做一两次练习,即找一套正式的考题,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与考试要求,进行“实战演习”或“自测”,以发现自己做题中的问题。如有可能,平时要多练习些难题,多掌握些破解难题的方法。再次,有针对性地复习。对任何一个考生而言,几大部分的潜能都是不均衡的。因此,考生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力争做到“强项不丢分,弱项多拿分”。
  《申论》
  平时练兵临战演习
  南京大学博士生张方华认为,申论考试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检测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除了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申论》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外,以下两方面值得考生注意:一方面,注重平时练兵。申论是一种考察能力的测试,必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考生平时要充分利用时间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特别是要学会积累材料。在这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一般而言,社会热点问题都以专题形式出现,检索(如Google等)起来极为方便。因信息繁杂,要特别注意党报党刊(包括新华社)意识形态主流媒体的表述与提法。任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按照“问题(表现、危害等)一二三”、“原因四五六”、“对策七八九”的模式进行归纳,论证部分要特别注意党报党刊(包括新华社)的评论。“消化”材料时切记不要教条化,对社会热点问题一定要置于宏观政策精神和体制背景下加以考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注重临战演习。应付申论考试,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熟悉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的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好申论的。例如,考生如不了解申论答题的四个基本环节,舍不得多花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给定材料,而像平时写作文那样去应付申论考试,就必然会顾此失彼,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详细了解申论命题的特点,各环节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应付自如。此外,在考前必须认真地做适量的模拟训练。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对申论答题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评估自己应付考试的能力,如答题时间的长短、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等等,以便在实战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洁依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