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一百年后的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似乎又回到了年轻人的心目中。不过,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出现,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
据中国人事部统计,在2005年11底举行的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 其中,实际参考人数只有36.5万人,报考与录取的平均比例超过了48:1,而去年的这一比例约为37:1。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甚至超过了1000:1。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逐渐被引进到中国。在2006年开始实施的《公务员法》中,中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凡进必考”的制度,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
可是,公务员考试在中国火暴起来,其实才是近两三年的事情。据权威资料显示,从1994年进行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至2000年,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才4万多人。2001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也只有3万多人。而在之后的四年中,报考人数却增加了10倍。
而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2005年5月20日公布的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1%和22%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两者加在一起,比例达到43%,而只有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与西方国家的青年大多把创业放在第一位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
出现这种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其实并不以进政府机关为最理想目标。据一项名为“中国青年的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1984年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许多中国青年开始重视经济收入。与上文同样的调查显示,这个时期,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
1992年,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份名为《‘92青年热点透视》的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最迫切需要”。于是,大量有抱负、有闯劲的大学生,开始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他们理想的就业目标是薪水丰厚的外资企业,其中一部分人待积累到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后,便开始自己创业。与此同时,许多政府官员也纷纷辞职,“下海”经商。
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竞争日趋激烈,挣钱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而此时的中国,大多数人的传统意识还比较浓厚,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只占极少数,这些人便又开始重视工作的稳定与相应的社会保障。于是,大量的“下海者”又纷纷上岸。而处于 “岸边”的那些人,也更是止步不前。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的推测,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为260万,2005年达320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推算,这两年将分别有80万和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难于找到工作的中国大学生,便把就业目标锁定在看起来“稳定而又实惠”的政府公务员这个职业上。尽管面临的竞争近乎残酷,可在“改变命运”的观念支配下,很多人还是加入了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根据东部沿海地区的《南方日报》报道,从1996 年中国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的8年间,全国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2500人。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加上3万多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的人,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而企业人才流动率达10%。
此外,政府公务员也正在告别以往“清水衙门”的形象,其不断提升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中国政府频频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工资,也更增添了这一职业前景的光环。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期间,中国公务员的法定工资的年平均数,每年都在以高于10%的比例在增长,2001年更是增加了24.6%。这远远高于其他绝大多数行业。
2002年,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里,当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十大阶层,公务员的高层和一般办事员分布在第一和第四阶层里。三年之后的今天,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仍然认为,政府公务员 “仍当之无愧地处在社会的最高阶层。”
2005年初,上海市有关部门对上海市19个单位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上海近八成女公务员对自己收入满意,有84%的女性明确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职业还会选择当公务员。
东部地区江苏省南京市社科院2004年“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整”课题组对南京市部分公务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约有31.9%的人喜欢在政府机关工作,44.2%比较喜欢,两者相加达76.1%。而且高行政级别者的满意率更高。
事实上,中国政府机关本身也在悄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30岁的张明进国家某部委工作已两年了。在参与组织本部门举办的一个省部级领导培训班时,张明意外地发现,现在中国很多高级官员都很年轻,而且很有见地,处理问题务实而有新意。
“以前我总觉得进了机关很可能被体制同化,现在看来,新生的力量正在推动着整个政府理念慢慢转变。” 张明说。
“未来几年,公务员考试还将一直热下去。”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建中预测认为。在谈到具体原因的时候,他首先提到的是,在很多年轻人的意识里,还都有“官本位”思想,进入国家机关,承载着个人或者整个家族的梦想。
“大学生出现公务员报考热,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好现象。这至少说明政府形象比过去好,比过去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石志夫对《北京周报》说。
北京《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认为,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加入,可以促进公务员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
不过,在公务员热的背后,也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担忧: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客观上也必定会给国家机关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但如果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就会形成一定的人才浪费,使原本应当在专业技术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发挥作用的人才,卡在了政务部门,这就造成市场经济很难有充足的活力去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甚至有专家认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这是传统“官本位”意识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胡威博士分析说,众多职位要求高学历,说明国家对于公务员素质能力高要求的重视。但这样的规定,会造成政府和社会争夺人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基层岗位,这样会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她进而强调指出,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在对公务员素质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还应培养公务员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前者相比,后者更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