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试题答案(2):构筑西部人才高地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7-24 14:39

一、注意事项
      1.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材料
      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人才开发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一点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下面是从一些媒体上收集到的材料。
      (1)1998年,西部地区教育投入417.7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16.5%,人均教育经费投入14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元。
      (2)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村里,30多个孩子在一个公办教师自己的窑洞里上学,学校在6年前就塌了,村里没钱修。全村70多个适龄儿童,女孩普遍失学。
      (3)在西部,受过职业教育,特别是初中等基础教育的人很少,能够提供熟练工人的基础太差,许多人只能从事简单加工的初级产业;而东部,由于经济较发达,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比较普及,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从市场上找到需要的人才。
      (4)据对全国东西部30多个县的调查数据显示,西部与东部相比,人才严重失衡:在东部平均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而西部只有2名;东部乡镇干部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而西部仅占20%;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
      (5)西部的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以陕西西安附近的小镇杨凌为例,这个目前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不足1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聚集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1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4000多名科技人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示范区的各个科研单位向加拿大、美国等国派出留学生300名,其中162名留居国外;“八五”期间,杨凌各类科研人员外流共计450名。
      (6)来自内蒙古包头市政协的一项调查显示:自1996年以来,包头市外流人才达847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2人;仅包钢1998年以来就流失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68人,包头钢铁设计院在1999年流失53人。这些流失的人才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占了近八成。
      (7)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40%安排在西部。在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目前仍无法对西部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8)到1997年底,西部10省区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万人,占全国科技人员总量的近21%。但这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却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虽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外引智力热潮,“诚招天下英才”的举措不断推出。但“热在外”的同时却是“凉在内”,对西部自身拥有的科技人才大军,却很少想办法充分利用。
      (9)陕西技术人才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居于前列,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经济发展却明显滞后。
      (10)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绵阳等西部大中城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企业集结的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排序多在前10位。但是这些城市的工业竞争力排序近年来一直远在前10位之外。
      (11)有人认为,从历史上看,西部并不缺乏人才,关键是观念问题。现在没有一个西部省区认真调查一下自己到底拥有多少人才、人才结构如何、人才使用情况如何,认真研究一下是什么制约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也没研究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从外地引进。
      (12)西部地区有许多人到东南省份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的老百姓跟东部地区的老百姓市场观念的差距非常大;不仅老百姓,政府官员也非常缺乏市场观念。
      三、申论要求
      1.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请用400字以内的篇幅,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要求条理清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请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论证上述方案的可行性。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文字流畅。(50分)
       1.【答案提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西部人才既缺乏,又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
      人才观念落伍。
      2.【答案提示】首先,要对本地区人才资源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就人才数量、结构、使
      用情况,以及人才缺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人才资源。
      第三,合理引进人才,制订正确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使用人才。
      3.【参考例文】
                                 构筑西部“人才高地”    
      自从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开发的“高地”以来,西部的人才问题也随之成为“高地”中的焦点所在——人称:“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然而人才观念落伍、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却一直羁绊着西部开发的脚步,因此,只有将西部同样构筑为人才云集的“高地”,西部发展才能大踏步迈向新的高峰。
      为此,首先我们应全方位审视西部的人才状况,由此方可为西部量身定作人才发展方略。
      据统计资料显示,西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为人才缺乏,二为人才流失。其中前者的成因主要在于西部教育的投资较少、西部多数地区现有的人才储备量不足;而后者的出现则可以归因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体制封闭陈旧等因素。但同时,西部的人才资源并非乏善可陈。在西安、重庆、兰州等中心城市仍然汇集着大量的科技人才,西部大中城市的科研所、大专院校和大企业也为西部培养了众多人才,在全国排序多在前十位。不过,遗憾的是,西部并没有充分把握先机,拥有人才却未能利用人才,目前,西部自有的人才仍无法对西部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透视上述现状,观念策略问题是影响西部人才状况的主要内因,据称,现在还没有一个西部省区能够认真调查其人才数量、结构、使用状况、人才结构等,也没有认真研究是什么制约自有人才才能的发挥以及该吸引何种外来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以三个层面的方案来应对:
      第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制定人才策略应该调查为本、研究当先。由于西部自身的人才状况呈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如缺乏兼具流失、于匮乏中存资源,因此必须对各地的人才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胸中一盘棋,方可运筹帷幄、调度自如。比如,对于自身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地区当务之急便是引入人才,以求亡羊补牢。而对于具备大量人才的中心城市,则应侧重考虑如何调动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潜能。
      第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就整个西部而言,合理配置、利用本土人才资源仍是相对较为节约成本的举措,而且兼具防止人才流失的功效。因此,首先,西部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挖掘本土人才,为之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给人才以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大力推行“竞争上岗”、“优才优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机制,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第三,合理引进外来人才。
      对于西部普遍缺乏人才或缺乏专门人才的地区,应当筑巢引凤,合理引进外来人才。由于西部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条件上的先天不足,因此要想对外来人才形成足够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在物质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打破档案工资,用高薪吸引各种专门人才、稀缺人才;同时改革户籍制度,充分落实“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政策。相信,各种制度保障之下的“诚招天下贤才”举措,定会最终形成“孔雀西北飞”的热潮。
      国家人事部早在2000年人事工作总体思路中便特别推出“西部人才资源开发计划”,这无疑是保障西部“人才高地”建设的尚方宝剑,其中对于西部人才内引和外援的优惠政策对于西部人才发展尤其起到了推进作用。因此,尽管人才建设问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只要观念正确、方法得当、措施有效,西部“人才高地”的构筑亦是指日可待!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