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帖曝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校方解聘。校方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11月17日《广州日报》)
按照传统的道义观,武大这样做显然是不人道的,至少也有点过河拆桥的意味。有人会说,武大刚刚曝出两位贪官的腐败行径,可见武大并不缺钱,为何独独对重病的张教授薄情寡义呢?诚然,一些高校官员挥霍公款、中饱私囊,说起来谁都愤怒。但“一日为官、终身享受”的“铁饭碗”,却被人们当成理所应当的福利,鲜有人当回事认真想想。
张教授是不是应该由武大保障全部的医疗费用,这个值得商榷。武大提供的资料显示,仅从2006年至今,武大已经为张教授支付相关费用多达85万元。假使张教授的病情不能好转,需要长期在病床上躺下去,这个无底洞可能得无限期地填下去,即使武大真的有这个财力,说风凉话的人想必也不在少数。
根据武大和张教授的协议,在协议生效期间,武大的责任已经尽到,而且除此之外,另外垫付了68.6万余元,帮助其解决困难。不看到这些,就断言武大“毫无人情味”,是“过河拆桥”,显然有些太过苛刻。毕竟武大只是一所高校,不是社会保障机构。在“病床前解聘教授”的悲情面前,我们更应该反思大病救助的制度之困。
医疗是社会问题,即使武大一揽子把这事大包大揽下来,也违背了基本的契约精神,与严格的制度建设背道而驰。此风一开,无疑会助长了“一管到底”的风气。更多需要大病治疗的人员财务交由高校负担,会不会让早已负债累累的大部分高校雪上加霜,陷于纠缠不清的债务纠纷而无力去静下心来办教育?这些都是未知数。
当然,我们也希望对张教授的人道援助更多些。但问题的解决更应该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范畴寻找办法。责骂武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不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去着眼,而是盯着有限的教育经费,不但张教授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也无法警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从而使更多的“张教授”和“武大”陷入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