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组部强调,各地在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中。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标准,不能单凭演讲取人。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开选拔干部,是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这是正确选拔干部的一项创新举措。但是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以“嘴功”论人才。有的地方把干部竞聘演讲作为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评判是否胜任的主要标准。
在这种片面的选用标准下,一些竞聘干部,把功夫全下在“练嘴功”上,有的甚至花钱请笔杆子为自己精心炮制演讲稿,然后死记硬背,竞聘时一展“嘴功”。而一些评委们却以“口才论英雄”,选拔干部不是按真才实学取人,而是以“讲得好”为标准。结果选拔出来的干部,往往是“口能言而实不至”。
领导干部当然要“会讲”。“讲”是一个干部必须具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领导干部思维是否敏捷,语言风格特色,讲话的艺术水平等。但是,“讲”不能囊括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更不能代表一个干部所具备的“德才能绩”的标准。“会讲”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选用人标准,不仅要看其是否“会讲”,还要“观其言,看其行”,评判其实际能力。诸如,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领导水平等。有的人无才却“会讲”,“嘴功”好而“做功”差,有的人有才却“茶壶里装饺子——有口倒不出”。有的人“嘴功差”却很有领导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嘴功”虽然不太好,但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完全可以提高其“讲话水平”。
因此选拔任用干部,切莫“以嘴功论英雄”。有个故事说: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外表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乐坏了。同时小国的人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请来许多工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难分仲伯。正在这时,一位退休的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根稻草从另一个耳朵出来。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肚里,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言,内心称赞: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人们:最有价值的人才,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关键是要肚里能“装货”。演讲与口才,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干部的实际水平和真正的领导能力。有的人虽然是“猪八戒犁田——嘴功”好,但肚里“没货”,“做功”极差,而有的人虽然不善“嘴功”,但有真才实学。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其“嘴功”,还要看他在实际工作中肚里有没有“货”,是不是达到“德才绩能”的标准,他的实绩是不是得到群众公认和组织认可。最有价值的人才,不仅应“善言”,还应“善行”会做、能干。如果以“演讲定人才”,以“嘴功论人才”,不仅会错用庸才或奴才,而且有可能错过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