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评:制止地方教育乱收费怎样才算釜底抽薪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8-09-12 00:00

    2007年度审计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挤占挪用资金、乱收费问题还比较普遍。有46个县的教育、财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共挤占挪用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1.15亿元,占同类专项经费总额的3.8%,主要用于教育主管机构日常经费、教职人员经费、学校基本建设等;33个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立项目乱收费或向学
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5110万元。
    教育乱收费,仿佛成了不治之症。从这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有多达33个县乱收费5110万元。其实,教育乱收费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痼疾,审计报告揭开了一部分事实。

    毋庸讳言,这些年,国家对治理教育乱收费没少下工夫、花力气,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成立了多少专项小组,但为何教育乱收费年年有,以至成了祛除不了的牛皮癣?

    犹记得,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痛斥,凡是乱收费的学校,校长要一律免职。举目神州,有多少学校乱收费?这些乱收费的学校,又有多少校长被免职?公众无从知道。学校乱收费,如果校长的职位依然安如磐石,无疑会刺激他们继续乱收费。如果说已经有校长被免职,相关部门能否公之于众,究竟有多少乱收费的校长被免职,又有多少校长成了漏网之鱼?

    教育乱收费,当然不仅与校长有关。且看审计报告:33个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立项目乱收费或向学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5110万元。之所以把这句话抽出来,是因为这句话颇有解读的必要。一是因为33个县语焉不详,二是可以看出乱收费的不止是学校,还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乱收费,校长难辞其咎,但是需要提及的是,校长之所以敢于和中央政令叫板,与其背后有依恃有关;他们之所以乱收费而乌纱帽不被拿掉,与教育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纵容有关。因此,治理教育乱收费不仅要摘校长的乌纱帽,还得摘主管领导的乌纱帽。

    日前,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会议上表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政府责任,学校乱收费是校长的责任。这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没有回避校长在学校乱收费中的责任,一是没有回避政府在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中的责任。但同时也回避了两个责任,一是回避了教育主管部门在在学校乱收费中的责任,一是回避了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责任。

    教育乱收费的根源在哪里?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二是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了。关于前者,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年年增长,比如2006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8.33亿元,2007年已达到1076亿元,之所以仍显投入不足,主要与地方财政没有跟进有关。按照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需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遗憾的是这一规定名存实亡,200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显示,有多达1/3的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要求。

    关于后者,就须追问钱都花哪里了。新华社曾报道了某地一个中学副校长的直白:“我们学校是区直学校,属于优质教育资源,政府投入情况还不错。但就是这样,我们运转经费也十分紧张。学校要达标、要创省级示范化学校、要添置和维护设备等,哪一样不需要花钱?校长已经变了味,至少要拿出一半精力抓钱。”由此可以看出,珍贵的经费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经费自然就更紧缺了。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要对症下药,一是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不达标,须问责相关责任人。应该把教育纳入官员的考核指标之内,从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达标。二是严厉查处面子工程、乱评比等乱花钱的行为,谁策划谁评比谁出面,就查处谁。

    一言以蔽之,要遏制教育乱收费,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最关键的是需对乱收费的校长,分管领导问责。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