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经典考题及高分答案(9)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7-24 18:55
52.我国经济发展了,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你了解长江、黄河的情况吗?应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他山之石】①现在的环境污染的确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副产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我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情况,长江和黄河由于污染严重,已经失去的以往的活力,已经变成了当地的污染重地。长江和黄河以前是我们的文化起源的骄傲,正因为污染严重,人们才发出“救救母亲河”的呼吁,可见污染情况如何。②我觉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是互补互成的。不能够盲目地看到经
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也许现在的工业发展对于当今社会进步而言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推动工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未来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毁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求这个短期效益是可怕的而且是愚蠢的。③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目前的绿化环保措施远远不足,相信长江和黄河等污染带来的生态警告,会让人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球。

53.北方某市加强新闻监督,经常对政府部门一些问题进行暴光,请评价这种做法的利弊。

【他山之石】①我想在新闻的监督下,政府部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一些堆积很久的老问题也许就能够得到解决。应该说新闻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压力使得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在这个方面来说,新闻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象“焦点访谈”报道公布的政府问题就通常可以得到很快很好的解决。 ②但是,一味地依靠新闻监督就能够解决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吗?新闻监督的惯性会让政府部门有个依赖性,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到的问题就不整改、不解决,反而使一些本应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堆积成为新的老问题,等待新闻媒体发现了再解决。在这方面来说,新闻监督助长了政府部门的懒惰性,从而变得消极行政。另一方面,老百姓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新闻不报道的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③让新闻来监督政府行政是正确的,但是一味地强调新闻监督,而忽略其他监督程序,甚至忽略政府部门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有些走入歧途了。除了新闻监督外,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工作,应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减少问题的产生。

54.你的工作技术性很强,而你的主管领导对技术操作不熟悉,经常叫你做这做那,让你无可适从,怎么办?

【他山之石】①尽量适从。我想领导尽管对技术操作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知道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才会给我下任务。②如果确实是无法适从,工作压力特别大,做这做那并不能够取得工作成效的话,我会和主管领导进行沟通,把自己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他进行交流,详细地和领导就工作技术操作方面进行讨论。我想通过交流,不熟悉技术操作的领导会慢慢地对这方面有所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指导我做有用功,而不是无用功了。

55.组织上派你到基层协助贯彻十六大精神,如何做?

【他山之石】十六大精神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精神指导。要使十六大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从基层抓起,只有做好了基层工作,才能真正地使十六大精神落到了实处。

①首先自己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②根据基层情况拟定相应计划,争取与上级领导取得一致。③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激发群众学习热情,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 ④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⑤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向上级汇报,发扬好的,改正自己的不足,争取进步。

56.“同行是冤家,在同一部门工作难找到知心朋友”,你认为如何与同事相处?

【他山之石】①先解释同行是冤家的意思,认为其是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现在应该提倡的是友好竞争的良性竞争工作模式,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排挤的恶性竞争。同行是冤家的敌对态度对工作没有好处,对部门的利益也没有好处。②应该提倡同行是同事的观念,大家一起工作共事,应该有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以互相学习,一起合理竞争。自己
将报着学习和谦虚的态度和同事相处,相信自己和同事会相处愉快。

57.中国京剧艺术团去拉美国家访问表演,受到热烈的欢迎,载誉而归,再次体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名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和理解。

【他山之石】①我承认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民族特色的物品比较受外国朋友的欢迎,似乎民族的东西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文化。然而民族在外国人甚至我国人的认识中,都仅限于古代的文明,就像外国人说起中国,必定说唐朝文化,喜欢我国的京剧和古代陶瓷,对我国的了解也停留在清朝以前,反而忽略了今日中国的变化。②我觉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看法比较片面。固然民族特色的事物像京剧等民族的东西比较受欢迎,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不能仅仅依靠古代民族的东西。我们应该把民族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中创新。

58.如你见义勇为做了好事,而家人和亲人并不理解,你怎么办?

【他山之石】①我坚持认为见义勇为是件好事,面对坏事坏人,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和利益。如果每个人都选择明哲保身,高高挂起,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连最起码的道德都沦丧了,那么坏人和犯罪分子就更加嚣张,这次他们伤害的是别人的利益,下次伤害的可能是我或者我的家人、朋友。②能够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我会和我的家人和亲人讲道理进行沟通,我想他们不理解我是因为担心和爱护我,怕我因为见义勇为受到伤害。我会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我会保护好自己,同时告诉他们见义勇为是好事情,罪恶是敌不过正义的。如果他们还是不理解的话,我想我也仍然会坚持见义勇为,我相信时间会让他们理解和支持我的。

59.果进入新的岗位,你的现阶段目标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是什么?

【他山之石】一是不能空谈目标,目标必须要和一定的现实环境和自身素质能力结合起来,根据主观、客观和内在、外在条件来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二是奋斗目标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自我的目标;三是具体来讲,如能有幸进入财税部门工作,作为年轻人,我认为,首先要虚心学习,要向老同志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丰富、提高自我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近期能达到尽快适应工作、投入工作、创造成绩的目标;远期则达到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目标。

60.省实现“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目标后,为进一步实施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你认为当前在基础教育方面
要抓好哪几项主要工作?

【他山之石】①采取有力的措施,全省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质量。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突出办好师范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④落实科研兴教工程,提高教育水平。

61.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在现代社会又强调表现自我,你怎么看?

【他山之石】“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个工作成功准则。现代社会中虽然强调表现自我,但并不是说主张骄傲。如果一个人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一味地表现自我,自以为是,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令人对你反感。如果这样得不到别人支持,到最后就落到个众叛亲离的地步,工作就不能展开,不可能提高成绩,更不可能进步。相反,如果一个在工作中默默无闻,谦虚学习、工作的人,往往就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强调表现自我的现代社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一条不变的成功准则!

62.“听证会”有什么看法?

【他山之石】我觉得听证会对政府和老百姓来说是个双赢的举措。①政府机关通过听证会可以公开自己的行政措施,使政府部门的行政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政府部门廉明办公。多听老百姓的心声可以修正自己不合理的举措,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使政府建设取到显著成效。②老百姓通过听证会可以更大程度地了解自己的益,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监督政府部门公正办公,督促行政机关提高办事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公民民主和
法制意识进一步深入的生动体现。
我想听证会随着法制的完善,将越来越重要。

63.方为优化县级干部结构,决定今年引进50多名博士,并计划3年时间引进150名博士生进入县级领导岗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他山之石】其实为了优化县级干部结构,引进博士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感到这做法不妥。
第一,在一个县级单位通动引进博士来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干部总体知识水平,愿望是美好的,但实践出真知,事物的好坏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用博士在县级实践,的确大才小用。第二,这种做法不结合中国的国情,很难收到效果,因为中国研究生以上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如果每年都要这么多的博士人才在基层加强四化建设,不切实际。所以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应该实事求是地结合现状来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才能起到优化结构的效果!

64.如在实行政务公开中,收到一些企业的投诉,称公开的项目不全,一些新的政策规定也没有及时公开,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领导要你负责处理此事,你如何向群众解释?

【他山之石】“政务公开”是中央提出的一项贴近人民的民心工程,目的就是做到让群众可以了解自己本身的权利和知情权,是一项解决以前的暗箱操作式的工作方法的重
要措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上的问题在现在政务公开过程中的确存在,但有些政务基于保密的要求不可能公开,还有些问题是因为在操作中还是第一次,没通过实践,所以没法公开……我应该通过召开一次听证会和群众进行沟通,开诚布公地向群众解释,相信群众一定会谅解的!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